300多民族兒童昆明唱響山海和聲 原生態(tài)音樂感動春城
少有伴奏,不用麥克風(fēng),只有簡單的舞臺,原生態(tài)的民族旋律,純真的童聲和淳樸絢麗的民族服飾……22日晚,第五屆“山海和聲·飛越彩虹”民族文化分享音樂會在云南藝術(shù)學(xué)院實驗劇場舉行,來自全國的300余名民族兒童帶來一場山與海的美麗和聲,感動春城市民。
這300多位大山深處、高原之巔的少數(shù)民族孩子,分別來自云南麗江的納西族童聲合唱團、傈僳族童聲合唱團、白族三弦彈唱班,云南瀾滄縣的哈尼族童聲合唱團、拉祜族童聲合唱團、布朗族童聲合唱團,云南祿勸的苗族童聲合唱團,四川紅原的藏族少年合唱團、貴州榕江的侗族童聲合唱團、內(nèi)蒙古錫林浩特的蒙古族童聲合唱團等15個合唱團。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: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。
當晚的分享會上,孩子們用自己的民族語言獻上天籟合唱。藏族的歌聲明亮得好似被太陽曬過一樣,蒙古族的歌聲舒緩、悠遠,侗族的歌聲層層疊疊好似云霧裊繞……這場彩虹般的音樂分享會,收獲觀眾雷鳴般的掌聲。
昆明市民陳女士感動得幾度落淚。“每一個民族的歌聲背后,都有著美麗的、獨一無二的的文化。非常慶幸能聽到這么多、這么美的民族歌聲,特別是它們還由我們的孩子唱出來。”陳女士說。
在納西白沙細樂團的團員和麗興看來,能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民族歌曲是件很驕傲的事。“大家的掌聲告訴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真的很棒很美,我們也很高興和別的民族的小朋友認識、交流”。
“語言的盡頭,是音樂的開始。”納西族童聲合唱團指導(dǎo)老師、納西族著名音樂創(chuàng)作人金甲勁松稱,組建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的初衷是為了唱好自己的民族歌曲,更是為了傳承母語文化,希望能借這一形式,讓民族小朋友們了解自己的血脈和根在哪兒。
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是深圳市松禾成長關(guān)愛基金會的核心公益項目,以在少數(shù)民族聚居區(qū)組建“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”為基本形式,以民族原生態(tài)音樂、民族經(jīng)典歌舞及7-12周歲在校兒童為核心元素,展示我國少數(shù)民族文化的陽光、多彩和獨特性。經(jīng)過多年運作,該基金會已在全國七個省市自治區(qū)建立了24支民族童聲合唱團。